從靶點到候選分子,AI強勢挺進傳統制藥行業
來源: 瀏覽:2630次發布時間:2019-09-17
隨著全球癌癥、糖尿病等患者數量的逐年增長,以及疾病診斷和治療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的藥物研發正在逐漸升溫。沙利文報道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醫藥研發投入為1454億美元(不包括醫藥生產投入),2012-2016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4%。在新藥研發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預計全球醫藥研發投入在2021年將達到1600億美元,2016-2021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9%。
雖然全球新藥研發熱情高漲,但新藥的研發之路并不容易。據了解,一款新藥成功上市的背后往往承載著平均10多年的研發周期、20多億美元的研發成本,另外新藥研發過程中消耗的精力都非常大,研發失敗的風險也比較高。德勤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前12位生物制藥巨頭在研發上的投資回報率僅有3.2%,為8年來最低水平,而一款新藥上市的研發成本在8年內卻從11.88億美元增到20億美元。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AI為新藥研發存在的困境開啟了新的途徑。當前,人工智能正逐步與制藥行業接觸,尤其在新藥研發方面備受看好。
專家表示,AI技術直擊藥物研發痛點,將改變傳統藥物研發尋找靶點、先導化合物篩選、臨床前動物實驗、臨床試驗論證等漫長的過程,大大地提高了藥物研發成功率。“傳統藥物研發過程中,為了尋找到合適的候選分子,需要測試幾千個小分子,而且假設找到了幾個候選分子,還需要進行下一關的篩選,最后能夠進入臨床試驗的分子只有十分之一。”
目前,全球制藥巨頭都在這方面發力,讓AI參與到藥物研發中來,對藥物結構、疾病病理生理機制、現有藥物的功效、顯微鏡下的樣本觀察等結果進行快速分析。
另外,被譽為2018全球人工智能百強公司的Insilico Medicine,與藥明康德也有展開戰略合作。業內認為,這將助力中國的新藥研發,預計未來中國新藥研發會有爆發性增長,市場前景廣闊。
總的來看,“AI制藥”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雖然當前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但在新藥發現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將助力更多好藥更快的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