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獵頭公司之國內創新藥將迎春天
來源: 瀏覽:2263次發布時間:2018-01-26
1藥才獵頭公司醫藥行業獵頭顧問了解到,中國藥企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化之路,重點在化學藥品制劑;二是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之路,重點在生物制劑。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醫藥行業出臺了較多的政策,其中,醫保支付、一致性評價和優先審評、創新藥的對外開放等政策將深遠地影響行業,目的在于提高行業集中度。未來,那些實力雄厚、緊隨政策走向、創新藥研發能力強的醫藥集團和在生物制劑等新領域率先突破的企業將取勝于市場。屆時,中國醫藥行業的格局將是“醫藥集團+創新型企業”的模式。
1月19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標準工作的指導意見》,制訂修訂國家藥品標準3050個,以加快藥品標準提檔升級,保障藥品安全有效。這是國家藥監局為提升中國藥品質量使出的又一重拳。國家藥監局在重點實施的一項工作是一致性評價。為推動一致性評價工作,國務院及其相關主管機構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核心是兩點:一是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在醫保支付方面給予適當支持,醫療機構應優先采購并在臨床中優先選用;二是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3家以上,在藥品集中采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準上市的化學藥品仿制藥口服固體制劑,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其中需開展臨床有效性試驗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種,應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冊。去年12月,國家藥監局聯合衛計委等部門發布通知,再次明確了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要優先采購、優先使用;今年1月,上海帶量采購藥品時率先實施。
2017年11月之前報審的品種已全部審評完畢,平均審評時間在60天-120天。從此次審評過程可看出,國家藥監局對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審評之嚴、效率之高。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是對仿制藥行業的重新洗牌,質量水平不達標的仿制藥品將退出市場;國家藥品標準的修訂可看作是這一政策的延續,將加劇醫藥行業的洗牌。國家藥品標準的修訂就是要建立藥品標準淘汰機制,加大對已取消文號、質量不可控、穩定性不高的藥品標準的淘汰力度。2016年,中國藥品終端市場(不含藥材)總規模達14909億元。據測算,一致性評價和國家藥品標準修訂將涉及1萬億市場的洗牌。
16年2月26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關于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2017年12月28日,又發布了《總局關于鼓勵藥品創新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兩個政策之間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優先審評審批的導向目標由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改為了鼓勵藥品創新。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國家藥監局對臨床急需的創新藥審批非常快,如阿斯利康旗下的奧希替尼(腫瘤治療藥品)在美國上市的時間是2015年11月,該藥品在我國申請后,短短幾個月就被批準上市。最近十年,大量海外華人醫藥科學家回國,恒瑞醫藥、麗珠集團、科倫藥業等一批醫藥上市公司在新藥研發上投入重金,研發投入在公司營收中的占比也越來越高;同時,國內企業跟進布局前沿靶點的能力越來越強,甚至個別領域已經能夠與歐美先進水平一較高下,申報的新藥數量呈井噴之勢。一個方面的體現是,國外生物醫藥公司引進中國藥企自主研發創新藥的海外權益的案例越來越多見,交易規模也越來越高。和記黃埔醫藥的沃利替尼和呋喹替尼分別賣給阿斯利康、禮來,并與他們進行全球共同研發;百濟神州、信達生物、恒瑞醫藥、譽衡藥業、康方生物、正大天晴等都有類似的案例。但在2017年批準的12個重磅新藥中并沒有中國企業的份,中國藥企的創新之路才剛剛開始。
2017年有20家左右的外企新藥獲批在國內上市,包括拜耳、諾華、賽諾菲、強生、阿斯利康等跨國公司。這些新藥治療領域包括丙肝、糖尿病、帕金森病、艾滋病、高血壓、抑郁癥等。不過今年情況會有所改變,前沿生物、恒瑞醫藥、正大天晴、和黃醫藥等都有新藥或將獲批上市。目前新申報的國產新藥臨床試驗數量已經達到300個以上,這些申報的品種預計將于3-5年后逐步獲批上市。所以,目前來看,優先審評更利好外企,但三五年后國內藥企將全面享受政策紅利。不過,從申報和在研情況來看,重復性較高,有的靶點研發數量達到幾十個,既會造成研發風險高,也會嚴重影響創新藥未來的收益。那些擁有一致性評價領先優勢和在生物制劑,特別是細胞治療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的公司將在行業大洗牌中取勝。像信達生物、康方生物、中盛溯源未來有可能成為千億市值的公司。
1藥才獵頭公司醫藥行業獵頭顧問整理。